芙蓉國評論丨“成績單”分量足 新一年加速跑
湖南日報全媒體評論員 曹茜茜
1月17日,中國2023經濟“年報”揭曉。國家統(tǒng)計局發(fā)布的初步核算數據顯示: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260582億元,按不變價格計算,比上年增長5.2%。5.2%的同比增速,高于年初確定的5%左右的預期目標,也高于全球3%左右的預計增速。
過去這一年,中國經濟在“外有挑戰(zhàn)、內有困難”的情況下保持恢復勢頭,實現年度目標,殊為不易。疫情“疤痕效應”對經濟的影響比想象中大,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給貿易增長帶來壓力,美聯儲多次加息導致的美元升值等外溢效應不容小覷……諸多不確定不穩(wěn)定因素疊加作用,我國經濟恢復走勢呈現出“波浪式發(fā)展、曲折式前進”的特征。也正因如此,百姓從不同觀察視角和給予個體的經濟觸感,導致宏觀數據和微觀感受之間出現“溫差”。
“冷熱不均”是否存在?從公眾最熟知和感受最直接的領域去看,確實有些微“寒意”。比如,有人感覺工作不容易找了,生意不好做了,錢難掙了。但宏觀經濟表現涵蓋方方面面,觀察中國經濟大勢,需要用上“廣角鏡頭”——既要直面當下存在的問題和挑戰(zhàn),也要看到科技進步和產業(yè)升級的強大動能,還要看到經濟回升、向上向好的積極勢頭。
取勢以謀遠。去年,我國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(chuàng)新集群數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;以消費和投資為代表的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111.4%,比上年提高25.3個百分點;電動載人汽車、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“新三樣”產品合計出口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,增長29.9%。中國創(chuàng)新能力不斷向上攀登,蘊藏著騰飛力量。年頭至年尾,習近平主席出訪足跡遍及亞洲、非洲、歐洲、美洲,在國內接待了許多國家領導人來訪,主持了一系列重大主場外交活動,有力地推動中國與廣大新興市場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,營造出更寬廣的發(fā)展舞臺。
朝著太陽奔跑,身后難免留下陰影,但前途會是一片光明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24年經濟工作定下了“穩(wěn)中求進、以進促穩(wěn)、先立后破”的總基調,釋放出經濟政策將更強勁、更積極、更有力的信號。近日,湖南14個市州“兩會”相繼閉幕,各地經濟社會發(fā)展藍圖紛紛出爐,寒冷冬日難掩熱火朝天促發(fā)展的“速度與激情”。以“起步就起跑、開局即‘開戰(zhàn)’”的奮斗姿態(tài)抓緊干,經濟將進一步鞏固和增強回升向好態(tài)勢,實現預期發(fā)展目標。
責編:康玉潔
一審:熊敏
二審:羅曦
三審:朱憲章
來源:湖南日報·新湖南客戶端